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中心简介

研究中心简介

吉林大学智慧海洋研究中心定位为开创、建设和引领吉林大学智慧海洋领域的交叉学科科研机构。中心瞄准全球重大科学问题,立足基础研究,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直面国家对海洋开发,环境保护及海洋研究的重大需求,解决国家急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心将凝聚海洋通信网络、海洋测绘、海洋感知、海洋计算、海洋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深入开展智慧海洋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及先进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中心还将充分利用吉林大学优良的技术背景,发扬优势和特色,积极吸引高水平人才,强化管理,形成知识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努力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慧海洋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国际交流中心、优秀研究人员汇聚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载体。

 

策略及发展目标:

智慧海洋研究中心建设初期将以海洋通信感知技术为重点,遵循逐步建设的原则,在未来的五年内,逐步建立海洋通信网络、海洋测绘、海洋感知、海洋新材料、海洋计算、海洋大数据等六个研究中心。

具体工作规划:

 

1.组建高水平的学术团队。通过引进优秀海外博士/博士后、青年海外引进领军人才等优秀人才,培养和吸纳现有相关方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以海外引进领军人才为学术带头人、以优青/青千为学术骨干的高水平学术团队。

2.建立水下物联网和智慧海洋的新学科。该新学科将以科研带动、产业推动、以研究生培养为主线,培养“产学研”三特质兼备的复合型海洋高科技人才。

3.与吉林大学已有的在海洋探测和无线传感网方向的研究团队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快速形成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打造成国内在水下物联网和智慧海洋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

4.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吉林大学与国内外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机构的合作,包括: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德州农工、佐治亚理工,以及国内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中科大、中科院声学所、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微电子所、沈阳自动化所等相关单位。通过强强合作,以及举办相关领域的尖峰论坛和国际学术会议等,快速提升吉林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研究基础和条件:

崔军红教授及其团队在过去十年里,创建了康涅狄格大学(UCONN)水下传感网络实验室(UWSN Lab)(http://uwsn.engr.uconn.edu)。 吸纳了来自康涅狄格大两个学院八个系的30余名教师先后加入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并在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8年来累计获得了约一千八百多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资助,累计发表论文超过400篇,他引近万次。该实验室目前已经成为水下通讯,水下网络与系统领域知名的世界级研究机构,在几乎各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均居前列。团队研究的目前首个水下网络的公共平台: Ocean-TUNE (http://oceantune.org),得到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63.5万美元的资助。由康涅狄格大学华、盛顿大学(Univ. of Washington)、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和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 TAMU)共同完成。研究团队目前已经建成仿真平台Aqua-Sim、实验室平台Aqua-Lab和外场环境试验平台Aqua-TUNE。其中Aqua-TUNE自2010年至今已经被多次用于湖泊试验,并在长岛湾成功进行了海洋试验。

借助吉林大学在海洋探测、无线传感网等领域有着长期、坚实的工作积累,形成了以多名海外引进领军人才特聘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团队。在黄大年教授(中央组织部第二批“海外引进领军人才”)和殷长春教授(中央组织部第三批“海外引进领军人才”)的带领下,在海洋船载、水下潜载和航空机载等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探测技术、探测仪器和海量数据综合处理方法及软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完成了多项863和国家重大攻关课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10年,2014年)。其中,“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是“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深部探测”专项的重要课题。

吉林大学目前拥有室内水槽实验室,以及长春净月潭、吉林松花湖和珠海校区(海上)等野外试验环境,在广东省珠海市分校区建有“吉林大学海洋油气资源研究中心”。